近日,“王凤雅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舆论的关注。从质疑家属“弃疗”、“诈捐”,到谣言被澄清后纷纷道歉,舆论戏剧性反转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慈善平台监管和网络舆论生态的反思。
根据新浪微热点大数据平台统计,在4月5日至5月29日,相关事件的全网相关信息量达34.2万条。从信息走势图来看,“王凤雅事件”经过两轮发酵。首先,4月8日微信公众号“小希望公益联盟”发布相关文章;次日,@作家陈岚 微博“实名报警”,使舆论开始关注王凤雅事件,部分媒体报道“河南夫妻疑利用3岁女儿诈捐并致其死亡”,信息量快速增长至4月11日达到舆论高峰,当日信息量达到4491条。
5月24日,微信公众号“有槽”发布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父母疑骗捐后对其放弃治疗》,随后,@游识猷 、@明白漫画 等多个自媒体在微博平台发博引发网民高度关注和讨论,迅速点燃舆论,当日信息量达到12.4万条。25日,水滴筹、嫣然天使基金、王凤雅家属、太康警方等涉事多方通过微博、媒体回应此事;26日,媒体进一步跟进,@观察者网 发布题为“王凤雅母亲:说治愈率高是单眼的情况,凤雅是双眼”,引发大量转发,舆论实现逆转。
舆论反转:指责对象从家属到志愿者、“吃血馒头”大V
在第二轮发酵过程中,王凤雅事件的舆论发生逆转,以5月26日零时为事件节点,对比了舆论逆转前后网民观点分布,可见多数网民的指责对象发生转移,逆转前超六成网民谴责女童家属,认为其诈捐,未将善款用于患病女童的治疗,这一做法毫无人性;逆转后超五成的网民谴责自媒体造谣生事,为流量吃人血馒头,谴责志愿者别有用心、“伪善”。但同时,在逆转前就有10.4%的网民质疑自媒体文章中事实不清,有侵犯隐私之嫌;在逆转后仍有12.2%的网民认为女童家属做法不当。
此外,在舆论逆转前,部分自媒体发博、发文认为女童家属“诈捐”应负有法律责任;而逆转后,部分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橙V用户发表观点,认为部分自媒体公号为收割流量、罔顾事实刻意迎合公众情绪,网民应对此保持警惕,切勿跟风。
反思:慈善平台缺乏监管&质疑要从事实出发
随着舆论反转的出现,一起爱心事件,演变成了一场“爱心撕扯”。有媒体报道称“目前王凤雅的的母亲已面临崩溃的境地;曾捐款的爱心和公益人士,并不被王凤雅的家人感谢,并对自己曾经的慈善之举产生否定和怀疑;所牵涉的相关公益组织‘大树公益’发布声明称,‘王凤雅事件和我们的任何项目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该事件,机构受到牵涉,数十个危重患儿的捐款项目被停。’”
“共输局面”引发了各方反思,如何能不再出现另一个王凤雅,成为舆论共同的期盼。部分专家和媒体认为“王凤雅事件”暴露出网络慈善平台缺乏透明的运作机制和有效的监管,长此以往,现有的募捐模式很可能割裂募捐者和捐赠者间的信任,伤害慈善事业。例如:《光明日报》在评论文章《水滴筹王凤雅事件:互联网筹款应建立受托人规则》中指出,中国互联网慈善发展“需要强调慈善组织、筹款发起方、筹款平台的受托责任。而互联网筹款受托责任规则的建立,可以通过互联网筹款平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与问责机制,链接政府监管与捐赠人、受益人、公众社会监督这两端来探索与实现。但无论监管与问责均不是目的,而只是确保善款妥善使用与善心不被辜负的手段”。
部分专家和媒体认为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质疑要从事实出发,要有足够的证据,不能“结论先行,求证后到”,自媒体发声要谨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在评论文章《河南“小凤雅”事件真相出来了,谁该反思?反思什么?》中指出,“一些网络事件,往往都是‘结论先行’,人们根据一些信息的片段就得出结论,然后‘义愤填膺’地进行口诛笔伐。这一方面固然需要有关机构和个人及时澄清,以正视听;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网民擦亮双眼,在加入‘讨伐’的队伍之前,先让理性‘多跑一会儿’,追一追事实,等一等证据。而对于作为传播重要节点的自媒体,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发声时务必慎重。殊不知,你在键盘中随意敲出的‘结论’,转发的热点,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伤害。言论自由须有边界,造谣传谣也将承担法律责任。”
事件发展至此,关于“王凤雅事件”的舆论依然没有停息,面对失去的生命和被消费的善心,在人人都能畅所欲言的当下,反思比道歉更被需要。(来源:微舆情服务号)
责任编辑:靳宏斌